本报首席评论员范嘉欣
贫困具有长期和动态的特征。解决贫困问题不仅要“摘穷帽”,纾一时之困、解一时之难,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更要“拔穷根”,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具备“造血”功能,能致富,不返贫。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打赢深入推进减贫工作“接续战”,关系到脱贫攻坚的质量,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贫困不仅仅是“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它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包括产业基础、教育医疗水平、社会公平正义等,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带来已脱贫人口返贫或边缘人口致贫的风险。因此,减贫事业决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标本兼治“拔穷根”的长期过程,需要我们着眼长远,做好一系列制度安排。比如,一些已脱贫群众发展生产的根基还不牢固、抵御风险和灾害的能力不足,普遍希望帮扶政策不要“踩急刹车”。这就要求我们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这部分人群“扶上马、送一程”,才能确保贫困人口不反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是意味着消灭了绝对贫困,已经或即将脱贫摘帽的地区和群众还要实现稳定脱贫、持续脱贫,直至真正富起来,而乡村振兴战略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现实中,一些贫困地区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生态脆弱,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多,当地农民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差,等等。这些既是脱贫攻坚战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只有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才能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标本兼治“拔穷根”,还要求我们在智志双扶上下功夫,补齐贫困地区的教育短板。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家庭中的劳动力接受教育少于6年,贫困发生率将大于16%;若接受教育年限为9到12年,贫困发生率会下降到2.5%;若接受教育年限超过12年,则几乎不存在贫困的状况。事实上,一个人陷入贫困,也往往表现为缺乏有效参与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有脱贫机会也不会把握,甚至不愿意作出积极选择。通过教育手段提升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让他们从思想上突破“贫困文化”的束缚,正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只有大力发展和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实现教育均衡和优质教育共享,才能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