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部署要求,坚持把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结合起来,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以改革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凝聚各方力量为支撑,以增进群众福祉为目标,党组织领导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成效日益显现。
探索改革县级城区社区管理新体制
年,赣州市在未设立街道的县(市、区),探索设立专门管理城区社区的社区党工委、管委会,理顺了县级城区的社区管理体制。
为使社区党工委能够切实担负起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赣州市指导相关县(市、区)按照“四同步”要求,推动社区党工委、管委会高效有序运行。
于都县城市社区党工委召集各职能部门、各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集中交办解决群众问题。
全市明确社区党工委履行党的建设、指导社区自治、社会综合治理、社区服务等职责;机构设置同步对接,设置“四办两中心”,即综合办公室、基层党建办公室、社区事务管理办公室、社区综合治理办公室,以及党建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人员力量同步配强,全市社区党工委名干部平均年龄36岁,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62.3%,具有党建、公共管理、法学、公共卫生等专业背景或工作经历的占43.3%。
社区党工委的设立实现了社区工作有专门机构管、专门力量干、专业方法抓,社区的职责更加明晰、精力更加集中、服务更加到位,改革成效在城市基层党建、基层治理中不断显现出来,特别是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得到了检验。
疫情发生后,社区党工委一呼百应,社区党员干部冲在前,社会各界纷纷来支援,建立了严密的防控体系。
赣州市6.7万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打造领导城市基层治理的战斗堡垒
赣州市按照做强街道、做实社区的工作要求,抓住制约街道社区作用发挥的主要矛盾、关键问题,在街道社区扩权赋能、减负增效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实践和探索。
聚焦主责主业抓赋能。赣州市对标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街道统一按照“3办+1特色+2事业”的模式设置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变“向上对口”为“向下对应”,机构数量减少了70%以上。街道党工委书记普遍反映,过去内设科室多,职能交叉重叠,现在机构减下来了,权责更加清晰,工作效率提高了。
聚焦上下协同抓扩权。从去年开始,赣州市在章贡区开展扩权试点,探索赋予街道对需要多个部门协同解决事项的协调权和督办权,并逐步向各区(市、县)推开。去年以来,章贡区先后有20个市、区两级职能部门次闻“令”而动,协同解决城市管理难题件,办结率达99%。各区(市、县)在普遍赋予街道和社区党工委相关权力的同时,探索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权”用得了、用得好。
会昌县就城市建设规划专门听取城市社区党工委意见。
聚焦提质增效抓减负。赣州市取消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工委招商引资任务,逐步取消协税护税任务;清理规范上级与街道签订的各类责任状和考核评比事项项,检查考核由区(市、县)统一进行;出台《赣州市减轻社区负担的实施意见》,明确社区依法自治事项、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可购买服务事项和社区工作负面事项清单,并将各单位落实减负情况作为绩效考核重要内容,让社区回归主责主业,做到减负不减责、减负不减效。
聚焦骨干力量抓优化。赣州市把社区工作者纳入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持续提高社区工作者报酬待遇,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报酬基本达到新任职公务员工资水平;全市每年拿出一定名额,从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定向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编制人员、选拔街道领导干部,年从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聘事业编制人员17名。
凝聚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合力
赣州市在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过程中,着力把党建工作做进去、把治理资源带出来,以开放融合的理念整合资源、整合阵地、整合力量,为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提供强有力支撑。
赣州市全面推行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社区与单位结对共建、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年,全市名驻区单位、共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副书记、兼职委员,会商解决党建、治理、服务中的困难问题个;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个清单”,实行“一单位一协议”,个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与个社区结对共建;10.3万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帮助协调解决问题个,开展“保文创卫”等志愿服务40.1万余人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纷纷走出“院门”参与基层治理。
赣州万象城商圈党支部为社区困难群众免费送上防疫和生活物资。
城区内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个社会组织、个商务楼宇和商圈市场,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赣州市向“两新”组织选派名兼职党建工作指导员,向相对薄弱的联建党支部选派名专职党建指导员;实行“两新”组织党员发展计划单列,年全市个非公企业党组织发展党员名;探索建立“党建共建圈”“党建联盟”,发挥街道社区、单位行业党组织的优势,带动提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
全市推行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的“1+3”社区治理模式,及时有效处理社区管理服务方面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社区是我家、建好靠大家”日益成为群众共识。
赣州市“十佳调解能手”朱秀英向社区党员传授“六心工作法”。
全市开展“新赣南妇女运动”,5.1万名妇女小组长组织广大妇女参与做好宣传党的政策、调解邻里纠纷、反映群众诉求等工作,“半边天”带动了“一片天”。
在增进群众福祉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赣州市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城市基层党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年,赣州市公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在全省排名第1,较年跃升2名。
全市在市、县、街道建设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审批服务事项集中进驻,做到“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紧扣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助、户籍管理等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