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但是伴随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内涝一直是困扰众多城市的重点,难点问题。每到夏汛时期,全国各地那是一片城中看海,路中划船的情景。但是,在江西,有一座千年古城,地势低缓,三面临江,历经千年,从未内涝。北宋刘彝任职赣州知府决心治涝在江西省的赣州,这是赣江、章江、贡江三江交汇之处建立起来的城市。按道理这里应该是内涝十分严重的地方,可为什么它千年来从未内涝呢?一切都因为这个男人的到来——刘彝。在刘彝上任虔州知州之前(北宋时期,赣州又称虔州),赣州是年年大涝,百姓不堪其苦。刘彝到任后,亲眼目睹洪涝灾害给虔州城的百姓们带来的损失和痛苦。他决心治理城市内涝,还百姓一个安定生活。他在任期间,依据城内地形,规划治理了赣州的水患,让这个曾经饱受洪水侵袭的土地,变成了绵延近千年的福地。赣州古城为什么再大的雨也不会内涝?很多人一定听过,赣州的古城墙。这遗留下来的赣州古城墙就是北宋时期刘彝修建的赣州古城遗留下来的。刘彝凭借一条福寿沟,让古城千年不涝,让人民世代安居。很多人会问“福寿沟”这是什么东西?其实它指的就是个下水道。一个下水道,为什么要叫“福寿沟”?单纯为了好听吉祥吗?非也,非也。如果你看到了赣州古城的下水道网络系统,你会从地图上发现赣州复杂的下水道系统网就像是篆体的“福”字和“寿”字,所以才称为“福寿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条复杂的沟,这才保证了赣州居民世代上千年不受洪水内涝的侵袭,,保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对于赣州的百姓来说怎能不算是大福气呢?所以叫“福寿沟”也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福寿沟的千年工作机制下面我们就好好讲讲赣州“福寿沟”的奥秘之处,它是如何解决了困扰现代人?福寿沟的排水网四通八达,就像蜘蛛网一样密布而又有规则。在赣州的地下管网排水入江的出口有12个排水窗。每个排水窗外都有一个铁制的盖子,平时可以帮助城市排水,如果遇到汛期,江水就会对窗上的铁盖形成压力,不使江水倒灌。在赣州古城内分布着个池塘,这些池塘都与福寿沟相通。当赣州城内水流无法排入江河,池塘就负责储存,防止水流漫溢街道,当洪水退去后,江河水位下降,城内水流通过管网流进江里。这就是福寿沟保证赣州古城千年不涝的工作机制。为何北宋建造可以沿用至今?福寿沟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可是为什么福寿沟没有毁坏呢?而且城内居民一直在增加,废水的排放一定很多,管道也没有淤塞,这都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北宋的刘彝他设计福寿沟的时候巧妙地利用了地势。赣州古城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沟内也是按地势由高到低修建,沟内排污时水速快,可以带走大量淤泥。其次,刘彝采用的是沉井设计,方便清理淤泥。当脏污淤泥流过沉井时就会沉积下来,检修人员只需要定期清理沉井中的堆积物就可以了。加之它的顶部设计成最为牢固的拱形结构,赵州桥就是这种结构,它既抗压也抗震,非常牢固。刻字的青砖最后,刘彝采用地是耐腐蚀地材料。下水道常年沉浸在污水之中,十分容易被腐蚀。福寿沟下层采用耐腐蚀的花岗岩,上层采用专门烧制的青砖,并且每一块砖上都刻有文字标志,保证出了问题能责任到人。刘彝铜像刘彝,为官一任,亲自测绘考察,体恤民情,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劳,为赣州,为江西,为全国留下了这一千古奇迹,让今天的赣州人民还一直享用他的智慧。正是有了北宋刘彝如此用心精巧的设计工程,才有了赣州古城千年不内涝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