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部分“非遗”名单
全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
赣南客家擂茶是赣南客家人的传统饮茶习俗,也是古代饮茶习俗的延续。因其历史悠久,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故而独树一帜。年,全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擂茶作为客家人的一种传统饮茶习俗,在客家人聚集地区已经成为了待客的基本礼俗。
江西要培养20个“非遗小镇”
对我们来说是个发展文化旅游
千载难逢发的好机会。
据小编从县文化馆了解,全南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项目有7项:分别为花棍舞、全南车马灯、全南中寨香火龙、全南蓝巾帕制作技艺、全南客家熏鸡制作技艺、全南谭坊举人龙、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以及长塘竹粉筛制作技艺、瑶族山歌、江坪牛灯戏、社迳蜜饯制作技艺、大锣大鼓、客家茶点-全南磨斋制作技艺、客家茶点-全南腊子制作技艺等市、县级非遗14项。今天小编把这些“非遗”项目都整理出来了,一起去看看吧!
全南花棍舞
瑶族花棍舞,也称点兵棍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之一。表演时由数名身着瑶族服饰的男女青年,和着时而低沉婉转,时而高吭雄奋的山歌曲调,模拟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劳动特征形象,围着篝火载歌载舞,舞步粗犷大方,节奏复杂多变,舞姿刚健、激情、热烈,风格淳朴。《瑶族花棍舞》曾在年江西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获创作二等奖;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动拉萨分赛场开幕式文体表演获表演三等奖;年6月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全南车马灯
车马灯戏起源于全南县南迳镇马古塘一带的一种古老的民俗表演,是民间艺人在每年春节后为各地报农时、节气、帮助农耕而产生,一直流传至今的民间曲艺。车马灯戏的传承和发展见证了农村民间文化的发展和变革,是研究农村文化发展历史的重要载体。年6月,全南车马灯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全南中寨香火龙
全南中寨香火龙起源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十三年中寨陈姓始祖陈杨宝开基时,悠悠多年,它作为一种家族式客家民间文化载体一直伴随中寨陈姓子民。相传香火龙能驱邪避灾、除妖降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平安。年6月,全南中寨香火龙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全南蓝巾帕制作技艺
赣南客家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了一种御寒保暖的头巾和做家务时防止衣物变脏的拦身帕,在客家语系里称其为“身”(xin)与“巾”之谐音,加之其以蓝色为主色调,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它称为蓝巾帕,因冬天使用较为频繁故又称冬头帕。全南蓝巾帕属纯手工制作,是北方头巾文化的延续,更是赣南本土文化的重要代表。年6月,客家妇女服饰-蓝巾帕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全南客家熏鸡制作技艺
全南客家熏鸡起源于全南县大吉山镇田背村一带的一种古老的客家民俗手工技艺。流传于大吉山镇的田背、斜溪、乌桕坝、马安等村及周边乡镇。客家熏鸡取材方便,制作程序简单易操作,客家熏鸡皮色金黄橙亮,肉质鲜嫩酥软,香味浓郁,原汁原味,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当地客家人在躲避战火中激发的生存智慧和勤劳朴实、愈挫愈强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当地客家人在物质溃泛时仍不忘感恩上天和祖先,以祭天祭祖的方式团结乡民,奋发图强的精神风骨。年6月,全南客家熏鸡制作技艺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全南谭坊举人龙
全南谭坊举人龙,起源于康熙五十二年(年),是钟氏家族为庆贺族人钟家珍中举在传统舞龙的基础上创建舞七节龙,故称为举人龙。全南谭坊举人龙表演寄托有客家人的祈求和美好愿望,是当地春节期间的民间民俗活动的载体,既满足了人们对龙图腾的敬仰,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当地属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遗存。年8月列为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谭坊谭坊举人龙
全南其他市、县“非遗”项目
▲长塘竹粉筛制作技艺
▲瑶族山歌
▲江坪牛灯戏
▲社迳蜜饯制作技艺
▲大锣大鼓
▲客家茶点-全南磨斋制作技艺
▲客家茶点-全南腊子制作技艺
没想到,咱全南一个山区县
建县又那么年轻,
居然有这么多“非遗”项目
真的很了不起啊!
作者/来源:赣鄱非遗创新教育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