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图中国江西网

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就是摆脱贫困、助力奔小康的有效途径。赣南龙南的三级梯度安置、赣北武宁的移民小区新模式,都走出了特色、创出了经验。深山贫困群众不但挪出了穷窝,而且在新家园开启了安居乐业、安心创业的幸福生活。——编者

龙南金塘花苑安置点一角。本报记者齐美煜摄

山里,山外

——易地扶贫搬迁的龙南故事

本报记者齐美煜

龙南,江西最南端,地处山地丘陵区。山路蜿蜒、高山绵延,对久居城市的人们来说,这是一道道天然去雕饰的风景;但于世代深居大山的村民而言,却是祖祖辈辈梦想跨越的自然屏障。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意味着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在脱贫致富路上,他们举步维艰。

易地扶贫搬迁,如何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所易何地显得尤为关键。实践证明,龙南结合工业强县地域特点、发挥地方优势产业所实行的“县城、圩镇、中心村”三级梯度安置,不失为一个可借鉴、可参考的做法。年以来,龙南累计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人,累计建设45个安置点。

阿婆们在扶贫车间快乐地拉起了客家山歌。龙轩摄

季夏时节,为近距离感受三级梯度安置模式背后的温度,记者来到龙南。数天走访,记者内心不时泛起阵阵感动,为这片土地上淳朴好客的人民,也为贫困户们一张张收获幸福和希望的笑脸。

渡江镇竹梓村斩木小组是此行的第一站,这是贫困户曾招阳的老家。汽车在曲折的山路上行驶,穿过山腰,爬过山肩。记者摇下车窗,近看,山路外侧就是深涧;远眺,山连着山,山岭上的苍松翠杉直指天际。

路难走,这是令记者难忘的第一感受。可曾招阳说,以前的路可比现在难走多了。那时,蹚开两旁乱生的茅草,才能依稀开出一条狭窄的小路。那时,他背着生病的老母亲去镇里看病,7公里的山路走了近3个小时。

与难走的山路相比,深山中的民生问题才是真正的考验,比如说住房。易地搬迁前,曾招阳和父母、兄弟挤在总面积不到30平方米的低矮土坯房里,房屋阴暗潮湿,隐患重重。

走出深山,需要勇气。曾招阳多次感慨,是政府的好政策给了他底气——不仅能搬,而且能自主选择安置点。考虑到务工方便,曾招阳最后选择了渡江镇新埠浒水安置点。B栋室,是他的新家。5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摆着电视、冰箱等电器,家当虽然不多,但收拾得整整齐齐。

山里,山外,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现在的曾招阳,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干劲。“我是村里的生态护林员,一年有1万元补助。平时做些装卸搬运货物的活,一个月平均下来也有多元收入,日子不愁了!”曾招阳笑着说。

曾招阳的邻居,住在C栋室的黄冬生也有同样的感受。黄冬生的老家在渡江镇新大村铜锣小组,离圩镇约10公里。搬出深山前,黄冬生的日子满溢苦涩。“早些年,我干木工时,不幸受伤,手落下了残疾。父亲多年前去世,养家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我一个人身上。”年,黄冬生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黄冬生和母亲搬进了安置房。年,经媒人介绍,黄冬生认识了现在的妻子钟志萍。

明朗的不仅是屋子,还有黄冬生的心境和日子。黄冬生这几年在种脐橙,果园面积逐渐扩大,现有25亩、多棵果树。妻子在圩镇上的制衣厂上班,工厂离安置房很近,步行不超过十分钟,既能照顾到家里,又能赚钱。说起越来越好的日子,不善言辞的黄冬生打开了话匣子,“红红火火,从搬进新房开始。当时选择在镇里安置真没错,离城区不远,离果园也近。现在政策这么好,我更要勤劳点,只要人勤劳,就会有好生活。”

一路采访走来,记者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远。斩木远,可没想到墩头更远。墩头,是九连山镇的一个行政村,距城区86公里,离镇政府驻地31公里。山路崎岖,汽车缓缓行进,路的一侧是斧劈刀削般的峭壁,路面上时不时有一堆因下雨而滑坡下来的碎石,而路的另一侧,是湍急的溪流。从镇里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颠簸,记者才到达墩头。

相比记者的初体验,墩头的远,47岁的潘新雄感触更深。因山高路远,为方便两个孩子上学,潘新雄在镇里租了一间老房子,每月元。孩子们每周五坐班车回墩头,周一一大早返校上课。“一个人26元,两个人就是52元,一个月下来路费就要多元。”潘新雄掰着手指算着。

与贫困撕扯了大半辈子的潘新雄,肢体四级残疾,不能干重活;他母亲老迈多病,无劳动能力。近年来,在政府的有力帮扶下,勤劳肯干的潘新雄日子慢慢有了起色。最明显的改变,就是住房条件更好了。

年,潘新雄一家从墩头村搬迁至位于中心村的古坑安置点。为什么选择这?潘新雄主要有两点考量:一是孩子上学方便;二是家人看病便利。相比选择城区和圩镇,中心村更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多平方米的三室一厅,在以前,潘新雄是想也不敢想的。更意想不到的事还在后头:镇里给潘新雄提供了一个公益性岗位,每月有元收入。加上两个孩子上学有教育资助,还有土地流转费、妻子做零工的钱,这样算来,一家五口不用再为生计担忧了。

对未来,潘新雄也有了自己的信念,那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让两个孩子把书读下去。“我自己没读什么书,不能让孩子走我的老路了。”他的两个女儿也很争气,学习很用功,成绩一直比较优异。每每说起,潘新雄就露出欣慰的笑容。

对潘新雄来说,易地搬迁,搬的不仅是穷家,换的更是一种精神状态。潘新雄饱经风霜的脸上,闪耀着希望与热爱。

钟鑫,今年43岁,是里仁镇张古塅村围仔小组人。年,钟鑫一家四口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入住位于城区的金塘花苑安置点。绿萝、兰草、芦荟……记者走进钟鑫的家,生机盎然的绿意迎面扑来。看得出,他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一番交谈下来,记者没想到,眼前这个热爱生活的人,竟然曾经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

数年前,钟鑫查出强直性脊柱炎,起身、行走困难,干不了重体力活。母亲年老体弱,而父亲又因交通事故意外离世。那时,一家人住在村子里,离城区有近30公里路,外出务工对钟鑫来说难如登天。

“当时,我真觉得命运对我不公。有次站在桥上,我真想一死了之,但是想到老母亲,想到老婆孩子,我放弃了。生活已经这样了,还能再差吗?”说起过去的不幸遭遇,钟鑫内心已经平静。

现在的钟鑫,日子过得很充实。儿子在小区附近读书,妻子在龙南市的迎宾楼做服务员,他每天主要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做午饭。忙完家务之余,钟鑫这几年也没闲着,他积极参加龙南市残联举办的各种技能培训,学会了推拿按摩手艺。空闲时,他会去附近的盲人按摩店帮工,每个月有元左右的收入。最近,他又萌生了学做蛋糕的想法。“技多不压身,我不怕吃苦!当贫困户、拿低保,实属生活困难。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到时候,把低保名额给其他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钟鑫笑着,信心洋溢在脸上。

曾招阳、黄冬生、潘新雄、钟鑫走出深山的故事,生动反映了龙南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户身至心至的圆满。夜幕降临,安置点热闹极了,贫困户或出或归,有的在田地里辛勤劳作了一天,有的吃完晚饭后准备去附近园区企业上班……欢快的广场舞音乐响起,温暖的万家灯火点亮。安置点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个新家,更是一个新的开始。

记者手记

山里,山外,终究绕不开一个“人”字。易地扶贫搬迁,让曾经祖祖辈辈居住在深山、饱受生存之苦的贫困群众,告别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事实上,在易地扶贫搬迁这篇大文章里,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

龙南立足资源特点、交通区位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工业发展优势、美丽乡村建设、扶贫产业发展等相结合,在选址时充分考虑安置点周边交通、教育、医疗等条件,因地制宜为搬迁户选择搬迁和安置方式。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有理由相信,龙南的搬迁户们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武宁县武安锦城鸟瞰图。本报记者陈化先摄

梦圆,心安

——探访全省规模最大的移民安置小区武安锦城

本报记者陈化先

7月,持续暴雨,武宁县多个乡镇出现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坐在武安锦城新家的客厅里,看到电视新闻报道村庄被淹的消息后,蔡东南向窗外眺望着暮霭沉沉的远山,不由得喃喃自语:“老家的破烂房子,这次肯定倒了……”

去年10月之前,蔡东南一家还居住在武宁县新宁镇石坪村段里组的山麓上。那里,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祖祖辈辈以竹为生,却食不果腹,砍山盼逃山。一代、两代……刚要抬脚迈出深山,因残、因病又让逃山之路变得遥遥无期。

“十三五”以来,为了让易地搬迁的群众摆脱世代贫穷的困扰,武宁在县城新建了全省规模最大的移民安置小区——武安锦城,该小区总建筑面积达56万平方米,可安置户2万余人。截至目前,已搬迁安置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

昔日蛰伏深山艰难度日的画面,已淹没在滚滚历史中。而今,地处武陵岩、神雾山、太平山的深山群众,子孙扶老迁居武安锦城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蔡东南站在山麓间的老屋前感慨万千。本报记者陈化先摄

寻梦

仲夏,记者跟随蔡东南及与他同村同组的朱同兵一同去了他们的梦起之地——石坪村段里组。这里位于武宁县与靖安县交界处,一路崇山峻岭,车沿着溪谷边的水泥小道,在群山间蜿蜒爬行一个半小时才到达村口。没想到,一条横亘的小溪居然阻挡了进村的路,由于水流湍急,记者与村民们手把手才得以蹚过。

这是一个遍地是石头的山麓,蔡东南住村头,朱同兵住在村尾,村头怪石嶙峋,村尾荆棘密布。上世纪90年代,村里的孩子们天天踩着黄泥翻山越岭去上学,村民以挖竹笋、种红薯为生。蔡东南感叹道:“我们这里走出深山困难更大,因为其他地方可以抬头看天,而我们这必须仰头看天!”

朱同兵的父亲去世早,靠母亲一人艰难拉扯几个儿女,他勉强读完初中一年级便辍学了。刚走出校门的他,首先想养猪致富,耗尽所有买了5头仔猪,可是缺技术、没经验,才养两个月,就先后失去三头。第二年,朱同兵老老实实跟着姐夫一起上山砍竹,尽管苦与累,但每天总还是有点收入。

0年,他告别新婚妻子,追随乡亲前往新疆做油漆工,用身体硬抗三年,攒下一笔钱。回来后,他把家转移到8公里之外的石坪村。之后,他再次前往温州鞋厂打工,一干就是6年,他心想,朝着梦想迈近了一步,或许年底就可以在街上买套房子……

岂料年时,因为妻子身体有恙,他不得不返回老家,又开始了砍竹卖竹的生活。由于人工贵且很难请,他买来两匹马从山上拉竹子,效率大大提高;再后来,他又买来两匹马,请蔡东南一起赶马拉毛竹。经过3年的积累,正当朱同兵开始谋划上街买房时,年妻子被查出乳腺癌,治病耗尽所有积蓄,还为此到处举债,朱同兵的“逃山梦”彻底被击碎了。

与朱同兵一样,今年65岁的石门楼镇田铺村东岭三组吴兴发,祖祖辈辈住在位于海拔米的山脊,他家在年以前几乎没吃过大米,全家主粮是红薯。后来分到4亩地,却分散在多处,有的田连牛都站不下去,有的田牛只能前行但不能转身。为了逃离穷山窝,老吴常年在外打工,有一年大雪封山,他被困在半山腰,整整三天三夜没吃饭。吴兴发从此发誓:爬也要爬出深山!2年,他带着全家到县城租房讨生活……“唉!再也不会回去了,太苦了!实在是太苦了!”他倒吸了一口气,自言自语。

大洞乡岭下村江家组43岁的江建青,原本兄弟姐妹四人,其他三人因病先后夭折。0年,父亲去世后,他曾数次尝试带着母亲外迁,可是,每一次都被现实打回原地。他说:“我无数次做梦走出深山,住进镇里,来到县城,可是,这梦好难实现哦!”

逐梦

罗溪乡新庄村九组51岁的叶小平,3岁时腿上长了毒瘤,造成左腿残疾,因此学习生活举步维艰。他回忆道:“自从年父亲去世后,我家里穷得连被子都没有,全家人挤在稻草里睡,好多夜晚做梦都在逃出大山。”然而,为了糊口他一次又一次走进矿区、砖瓦厂,以残缺之躯背负家庭重任,梦想更是无法触及。

好在年,叶小平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享受各种帮扶政策之时,听说县里正在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他和妻子前往县城打听情况。年7月,叶小平因为是残疾人优先在武安锦城选房,拿到钥匙后的夫妻俩激动难寐。为了庆祝乔迁之喜,叶小平办了一场喜宴,这也是他从小到大的唯一一次宴请。

同样是贫困残疾人,石门楼镇中村村石峡里八组的刘小秋,接到赶往武安锦城优先选房的通知后,整整几夜没睡着,他说:“山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风景,而对我来说却是一道道生活的坎,特别是车祸致盲后,这些坎把我与世界隔离,我急切盼望着走出去。”他妻子在一旁高兴地告诉记者,搬入新家后,刘小秋经常叫儿子牵着他到小区走走,他喜欢熙熙攘攘的晨市,更爱热热闹闹的夜市。

饱受肾结石折磨的罗溪乡坪港村十七组的李细姑,在年底分到武安锦城的新房后,一天也没耽搁,带着70多岁的公公和两个小孩搬离了老屋。她伤感地说:“不是我对老家没感情,而是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我的辛酸泪。”

这样的逐梦故事,在武安锦城还有很多很多。

圆梦

从年起,一批批武宁山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翻山越沟”到“楼上楼下”,他们不仅拥有武安锦城崭新的房屋,还能享受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综合商场、卫生院等公共服务。

武安锦城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组建了园区党委、社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居民小组、楼栋长、单元长六级组织网络。在原搬迁地村干部、搬迁户中优先聘用社区干部的基础上,由群众推举代表管理,让群众自己管自己。为此,社区利用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儿童快乐天地等,开办了“四点半学校”,由志愿者老师轮流看护辅导。

因为矛盾集中、领域综合、工作链条长,易地扶贫搬迁最重要的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作为第一批抓阄的贫困户,江建青回想起当时紧张而激动的心情,至今忍俊不禁。他没敢打开自己抓的阄,而是交给了身边的舅舅,舅舅一打开阄就哈哈大笑:“你小子,运气不错,三楼!”年8月,武安锦城锦宁社区党支部书记李世荣电话通知江建青,社区急需清洁工,请他提前过来。江建青二话没说,连夜收拾了衣物,带着聋哑的母亲直奔武安锦城。

“虽然有了新房,但我最担心的还是工作问题。”不过,石门楼镇田铺村邹志平的顾虑很快就消除了。搬家第一天,他就遇上社区举办招聘会。“我还没来得及整理衣物,就直奔招聘会场。”邹志平兴奋地对记者说:“也真是巧,我一去就被武宁联盛超市录用了,工作稳定,收入也还可以。”

早早搬入武安锦城的叶小平,主动向社区提出经营小卖部的想法。社区人员跑前跑后帮他协调门店和办理营业执照,这个位于武安锦城农贸市场的小卖部一开就是4年,如今已成功升级为小超市。叶小平由衷感恩:“精准扶贫政策太好了,我是圆梦者,更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武安锦城,像叶小平一样自主创业的贫困户有26户。武宁还通过就业培训让贫困劳动力迅速适应岗位,同时贴息扶持园区企业创办扶贫车间。目前,户贫困搬迁户中有人实现稳定就业。

正如武宁县副县长武文斌所介绍的,他们要全面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力争实现精神文明、社区服务、环境美化的高度融合,尽全力把武安锦城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移民安置社区。

记者手记

高山阻隔、大湖阻断,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顽固“堡垒”,武宁易地扶贫搬迁帮贫困村民实现了搬出去的夙愿。

然而,他们从“山上山下”跨入“楼上楼下”,在新的家园,生存法则发生了改变。这需要当地政府脱贫不脱政策,引导他们从自主劳动到就业谋生,甚至鼓励创业。这急不得、更慢不得,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职业技能、配套相关产业,更应注重下一代的培养。

所幸的是,武宁早有谋划,把武安锦城建在工业园区附近,方便他们就业;鼓励企业开设扶贫车间,提供更多的岗位;配套的小学、幼儿园、“四点半学校”等公共服务应有尽有。从深山到城区、从乡村到社区、从迷惘到希望,几代人苦尽甘来,如一轮朝日,已见东方既白,喷薄欲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47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