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干部要依事择人中国江西网

周鸿

少一点先入为主考虑“谁该用”,多一些出于公心考量“该用谁”,就能站在更专业化的角度,把合适的人选拔到合适的岗位上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干部,如何选人、怎样用人,历来关乎干部队伍战斗力,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该用谁”和“谁该用”虽然看起来只是三个相同的字的位置调整,体现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人用人导向。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选贤任能各有千秋。曹操求贤若渴,为了给自己赏识的刘放、孙资安排岗位,临时设立“秘书郎”的职位,由此埋下“为人择官”的隐患。继任者曹丕、曹叡、曹芳对这两名身边最亲近的重臣一再加官进爵,还把他们的儿子全都提拔起来,从而乱了朝纲,为曹魏政权土崩瓦解埋下隐患。相比之下,孙权在用人上就高明多了。在物色丞相人选时,群臣举荐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张昭。孙权也很敬重这位顾命老臣,但敬重不等于重用,他说:“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孙权认为张昭架子大,不善于协调众官之间的关系,最终选用“举动时当”的顾雍为相,为东吴政权巩固发展打下了坚实根基。“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诸葛亮的这句话对今天选人用人仍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为人择官”主要着眼于人,考虑的是“谁该用”。当某个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时,符合提拔条件的干部不在少数,从“谁该用”的角度考虑,有的论资排辈,谁资历老谁先上;有的论功行赏,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至于是否适合岗位的专业要求则放在其次。这种平衡照顾式的用人观念、为提拔而提拔的选人办法,不仅会造成人岗不适,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不利于本人和事业发展,而且容易滋生用人腐败,以人择岗,甚至因人设岗,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有别于“谁该用”的用人导向,“该用谁”则主要着眼于事,从工作需要出发,因事用人、依事择人。同样是补缺,除了符合好干部标准、具备基本的提拔条件外,更看重你的能力素质和专业特长,考察人岗的匹配度,谁更合适就用谁,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不拘一格破格提拔,不合适的就算资历再老、业绩再突出也要等到下次有合适的职位再用。这种依事择人、量才使用的选人办法,坚持五湖四海,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有利于打破地区、部门、条块壁垒,促进干部合理流动,从而优化干部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经历、能力等结构,有效提高了选人用人的精准度和公信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正用人,公在事业,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出发选干部、用干部,坚持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人岗相适。”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公正选人用人指明了方向。人随事转,事因人兴。每个人与工作岗位都是相依相伴、相辅相成的。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少一点先入为主考虑“谁该用”,多一些出于公心考量“该用谁”,就能站在更专业化的角度,把合适的人选拔到合适的岗位上,用当其时、用其所长,让每一名干部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549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