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丰三十三载勤育种,大江南北飘稻香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s://m.39.net/pf/a_4580350.html
水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史记》中就有大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水稻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60%以上人口的主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如何用仅占世界七分之一的土地,养活占世界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成为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要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培育高产优质的作物品种是必然选择。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王丰从年起,就开始从事杂交水稻遗传育种工作。几十年来,他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华南等双季稻区杂交水稻存在早熟不高产、高产不优质、优质不抗病、繁殖制种产量较低等突出问题,开展了系统的育种攻关研究,带领团队先后育成一批优异的不育系、恢复系和一系列杂交水稻品种并通过审定或鉴定,为国内十多家种业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王丰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已累计推广应用超6亿亩,种植范围遍及大江南北,为杂交水稻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丰荣获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初识杂交水稻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提出通过培育杂交水稻来提高水稻产量。由于水稻是一种雌雄同花的自花授粉作物,“如果要生产水稻这种自花授粉作物的杂交种,就必须首先育成雄性表现不育(没有可育的正常花粉)但雌性可育、自交不能结实但异交可以结实的水稻新材料——‘不育系’,能使不育系繁殖种子却又保持不育特性的‘保持系’,以及使不育系的不育特性得以恢复且杂种F1具有杂种优势的‘恢复系’,即通过‘三系’配套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王丰通俗易懂地解释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操作方法以及技术突破的关键所在。经过十多年的全国范围杂交水稻科研大协作,年,我国终于攻克了杂交水稻研究中的各种难题,成功培育出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杂交水稻品种“汕优2号”,并于年研究出了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整个农业科技界一片沸腾!那年,王丰刚考入初中。“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发现公路旁的墙上写着醒目的标语:热烈祝贺我国三系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杂交水稻’这几个字。”他回忆道。这时,年幼的王丰尚不知“杂交水稻”是何物。但很快,王丰就有机会亲眼目睹了杂交水稻制种试验的生动现场。年,杂交水稻制种试验首次落户在他的家乡。在抽穗扬花的季节里,他发现在制种田里齐聚着来自不同生产队的人员。“看着男女老少都在用手一根一根地把包裹稻穗的叶鞘剥开,让穗子露出来,我感觉很神奇、很有趣!”头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惊讶之余,他还主动帮忙把隐藏在叶鞘中的穗子剥出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个疑问就像一颗种子埋进了王丰的心底。直到多年后,他才找到答案。“因为用来生产杂交种子的母本——水稻雄性不育系与正常的水稻不同,生长到该抽穗扬花的时候,稻穗是包裹在叶鞘里的,只能露出上面一小截,只有这小截上的颖花有机会接受来自父本植株飘来的花粉而杂交结实。因此,要提高杂交水稻制种的产量,必须在不育系刚要抽穗时进行人工剥苞,使裹在叶鞘中的稻穗露出来。”王丰说道。正是这次亲手剥苞的经历,让王丰对杂交水稻技术从懵懂变成了好奇。带着这份好奇,年,他顺利考入江西农业大学,开始系统学习农学知识。当他在学习中知道了“通过杂交技术,可以培育高产、抗病的水稻品种”,对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后,他的研究兴趣进一步被激发出来。大学毕业后,王丰选择到西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继续深造,在繁忙紧张的研究之余,他始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677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