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与时尚设计、现代商业融为一体。通讯员朴国峰摄
宋代古塔下的口袋公园。通讯员朴国峰摄
张晶段江婷本报记者杨建智
夏日傍晚,71岁的尹寿林老人总喜欢坐在永新古城幸福街的家门前,看正变得越来越“洋气”的街道和不断涌进古城衣着时髦的年轻人。“我们的古城年轻起来了。”在古城居住了半个多世纪的尹寿林感慨道。
永新是湘赣两省地域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之一,古城内,矗立着中共湘赣省委旧址、海天春茶楼、宋代南塔等10余栋古宅与知名文化建筑。但随着人口向新建城区外迁,曾经繁华热闹的古城走向了“空心化”——古宅民居日渐破损,街区商业老化凋敝,交通设施、下水通道等配套功能更是严重不足。
古城是永新历史文化的缩影,更要成为永新发展的新动能。年4月,永新县委县政府正式启动“重现永新”古城更新改造工程。通过创造性地引入“针灸式疗法”,用艺术设计提升沿街建筑与市井风情,用现代业态复兴街区商业,让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扎针:激活古城“微细胞”
以盛家坪路与幸福街围合的0.39平方公里的街区,是永新古城更新改造工程项目一期。在盛家坪路口,一座宝塔形的玻璃建筑,常常吸引着人们驻足观看。当地居民介绍,这曾是一座普通的社区办公楼,经过艺术化改造,已变身为汇聚永新传统美食的网红打卡地。
“如果把城市看作人的身体,我们就是用针灸之法给患病的城市疗伤,这一栋一栋的建筑就好比古城的穴位,我们一针一针扎进去,透过穴位将整个古城的细胞激活。”永新县旅投公司董事长刘晓翔说,这种对建筑的“针灸”,绝不大拆大建,而是在完整保留古城原有风貌、乡愁记忆的同时,对每栋房屋实施个性化的设计改造,植入相应的商业业态,在激活每一栋古建筑的过程中,实现对古城的整体激活。目前,古城的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文保单位、工业遗产等有效利用率超90%。
遵循“挖掘文化底蕴、修复历史记忆、注入商业业态、改善民生福祉”理念,永新县把保持原貌较好的20余栋沿街店铺、34栋公房及街区闲置用地,作为扎针点。针对每一栋房屋的年代、质量、内部空间、户主生活习惯等情况,制定“一栋一策”,使之与计划引进的商业业态、品牌高度吻合。同时,拆除街道两旁的残垣断壁,建造憩园、珍园、忆园、梅园、永园、志园、南塔广场7个口袋公园,让随处可见的“微景观”营造出街区环境的新气象。
走进改造后的古城街区,依托20余栋古宅改建的沿街商铺,外立面依旧保留着历史的风貌,内部却各有各的不同——有的成为展示永新非遗文化的新窗口,有的成为时尚简约的咖啡馆或充满文化品位的文创基地。余米长的古城街道两旁,很多店铺的窗台上摆放着各色鲜花,街道的上空装饰着非遗纸伞,一条文化艺术长廊、一个公共卫生间、7个口袋花园恰到好处地嵌入古城肌理,融合浓郁古风和现代时尚的“文艺范”让人流连忘返。
永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旧城改造部副指挥长贺文华告诉记者,古城更新改造项目一期涉及多栋建筑物、上万人口,总投资1.57亿元,远远低于拆掉重建所需的费用。更新改造后,引发了新型商业、外地游客的聚集效应。“针灸式改造投入小见效快,堪称是城市运营的一把‘金针’。”他笑道。
通络:缔造古城“新脉搏”
“古城更新,既要保住街巷肌理、烟火气息、生活传统,更要引入时尚元素、新兴业态、现代设计。”回顾永新古城更新的行动路径,负责永新古城商业运营的CBC建筑中心运营公司总经理朴国峰强调了“共同缔造”的操作理念。
何为“共同缔造”?“在永新古城更新改造过程中,县委县政府负责筹集资金、整合各项行政力量,专业的建筑设计师、街区风情设计师、园林设计师负责项目的艺术化改造,周边居民则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共同缔造古城的建筑及生活形态。”朴国峰解释道。
记者发现,该县在永新古城更新改造的实践中,特别注重社群文化的打造,在人与人的共聚中,形成畅通的“邻里经络”。通过整合红色文化、非遗文化、餐饮文化、民宿文化,永新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群生活,建立起守望相助的邻里文化,让新旧社群在古城共融共生。
培植新业态、提升传统业态,打通新旧商业和谐相处的“商圈经络”,对古城商业的复兴亦体现了“共同缔造”理念。在更新实践中,永新县将原有的“两纵一横”三条老街改造成展现永新民俗文化、古城记忆、红色文化的主题街区,并引入现代文创、美食、手工艺、艺术培训等新业态,使古城商业重焕生机。
“让城市中‘老’的细胞慢慢复苏,让城市中‘新’的元素茁壮生长,‘新’与‘老’共生融合,从而实现由外而内全方位更新。”永新县委宣传部部长游文亮认为,古城更新改造不仅突出了空间形态的改造,更注重了人们生活形态的更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信步古城老街之中,中共湘赣省委旧址、海天春茶楼、宋代南塔等老建筑在霓虹灯下别有一番风味,新兴业态、传统商业共生共存,在时代的“召唤”下,永新古城迎来“第二春”。
裂变:融入“井冈旅游圈”
“5月1日,更新改造后的永新古城重新开街,‘五一’假期,这里天天爆满,每天涌入的游客超过1万人。”游文亮告诉记者,永新古城更新改造后,受到各方